评分6.0

丹道至尊

导演:徐克

年代:2020 

地区:北京 

类型:法国 逆袭 印度 复仇 

主演:未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1日 09:00

原标题:彭清华出席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开幕式

梁光烈同志1940年12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新生镇太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饱受战争磨难,从小向往革命,立志报效国家。1957年11月,他毅然报名参军,次年1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军1师2团一名战士,一入伍就来到战火虽停、危机未除的朝鲜战场,在艰苦训练中迅速成长。当兵入朝的宝贵经历,使他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1959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4月,梁光烈同志任陆军第1军1师2团工兵连副排长,次年3月任排长。1963年7月任团作训股参谋,分管军事训练,他刻苦钻研,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参谋。1966年2月任1师工兵科参谋,同年11月任1师作训科参谋,他长期深入一线,指导部队创造出许多灵活有效的训法战法。1970年2月,梁光烈同志任武汉军区作战部作战科参谋,1974年12月任作战部副部长。他在武汉军区作战部工作近10年,全面锻炼成长,先后参与组织部队调防、徐海地区战役勘察、冬季千里野营拉练等重大任务,为军区军事斗争准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79年2月我国边防部队实施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作为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与43军127师前指一起行动、亲历战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思考战争、研究战争漫长的告别,为日后成为卓越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7月,梁光烈同志任陆军第20军58师副师长,1981年2月任58师师长,1983年5月任20军副军长,1985年8月任20集团军军长,1990年6月任54集团军军长。在20军和20集团军工作期间,他狠抓军事训练,大力推行新兵训练体制改革试点,进行“先训后补”体制改革漫长的告别,把集团军打造成全军训练改革“试验田”。在54集团军工作期间,他探索开展新纲目训练试点和夜训试点,抓好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建设,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在15年军师职领导岗位实践中,他坚持实战实训、开拓创新,推动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1993年12月漫长的告别,梁光烈同志任北京军区参谋长,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11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99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在北京军区工作期间,他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组织重大战役演习训练,大胆尝试新的作战形式和战法,为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作了重要探索。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他响应中央军委科技强军号召,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总参谋部赋予的“辽阳集训”任务,为全军开展群众性科技大练兵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他在一线带领军区10余万官兵抗洪抢险,为抗洪抢险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面对台海紧张局势,他组织加紧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开展大规模海上练兵,构建攻防一体战场体系,推动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全面建设迈上新台阶。

2002年10月,梁光烈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2002年11月任中央军委委员。在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国家安全发展面临威胁的时代背景下,他敢于担当、富有创见,组织研究提出一系列重要军事方略,谋划实施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他带领总参谋部,组织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拟制军队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筹划并指导全军进行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带动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全局。他推动实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主持研究拟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和配套文件,在解决军队体制编制结构性矛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漫长的告别,拟制军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中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深入展开综合集成建设试点,开拓了全军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他大力推动一体化训练试点,组织召开全军军事训练会议,有力促进了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战略转变。他领导实施一系列全军性重大实兵实弹演习,以及“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等中外联合演习,为提高我军实战能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8年3月,梁光烈同志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参加国务院党组工作漫长的告别,任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主任,分管国防动员、边海防和军事外交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策指示,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向党中央提出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发展思路建议,推动出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拟制国防动员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力提升国防动员应急能力,赢得军内外广泛称赞。他作为首位兼任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主任的军队领导,开展为期56天的边海防大调研,推动出台加强边海防工作的意见,完善边海防基础设施,全面巩固我国边海防安全稳定。他在对外工作中讲政治、讲原则、讲方法、讲效果,积极推动我军与各国军队友好交往,成功主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东盟防长扩大会等,推动书写了军事外交新篇章。

梁光烈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漫长的告别,以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度政治敏锐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受住了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他有勇有谋,在重大军事行动和抢险救灾中,不怕牺牲、顽强斗争,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充分展现了非凡胆略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他担当作为、锐意进取,在我军改革创新中勇当开路先锋,实践探索并总结推广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治军带兵经验。他勤于学习、善纳群言,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一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他待人宽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原标题:北部战区海军某部常态开展入队仪式教育

2024年11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的“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和中学领导及项目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众多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项目进展与成效漫长的告别,交流思想与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与举措,更加有效地推动项目服务高校和中小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就业。

张树庭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向各位领导和参会嘉宾们致以热烈欢迎。他表示,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200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作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多次承办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高质量建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愿与各方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共同探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有效路径。

周莉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会议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中心举办本次会议恰逢其时,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相关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未来,希望各方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更好发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集聚多元创新要素,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

程卫星代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对会议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的有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希望未来高校提升工作的协同力、支撑力和保障力,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在工作报告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对2024年项目的亮点成效、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以项目为坚实依托,进一步全面加快和系统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协作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漫长的告别,帮助学生实现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的梦想,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与光荣使命。各方要提升认识、提高站位,增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自觉性;解放思想,整体谋划,将项目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注重执行,扩大成效,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机制。他指出,各方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意志,携手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为实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在项目专家工作报告环节,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对2024年项目专家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认为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培养出有效参与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而以项目为平台依托,多方携手、共同发力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

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昌垂,项目专家、历任世界海关组织守法便利司司长、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司长、现任中国报关协会会长朱高章,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工程学院副院长埃里克·卢伊滕(Erik Luijten),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指出漫长的告别,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以更好与国际接轨,并要青年人肩负起时代责任。各地区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提质增效。

在信息发布环节,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总裁孙中雯回顾了项目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阐释了项目的意义、优势和特色。她表示,高层次项目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统筹、专家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下,已培养出众多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交流意识、有能力参与全球协作与竞争的人才,为各行各业在对外开放的高质量改革发展献力献礼。五年来高校与项目之间已形成紧密的工作命运共同体,中科浩博作为项目服务单位是中外高校和专家学者之间的搭桥者,高校国际化开放办学的推动者,优秀学生和拔尖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建设和发展经验的传播者。未来将引入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和进一步做好教育公共服务工作,为高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和有效的助力。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分为四组,围绕“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目标,更是基因”“千条线与一根针,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与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外双导师科研工作坊的创新实践”“基石,全球治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表达”进行充分交流。嘉宾们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项目在服务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将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链条。代表们希望未来项目继续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总结展望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作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会议议程紧凑多元,内容丰富充实,嘉宾发言精彩中肯,分组讨论积极踊跃。会议既总结了项目的进展、成效、经验和不足,也分析了当前对外开放的形势与任务,特别是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思路与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共识、扩大了同心圆,进一步提振了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工作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开放办学、抓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信心。下一步漫长的告别,各方要对照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如何推进项目更加有效实施,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人文中心愿与各方密切交流合作,通过高层次项目,为学校改革、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更大助力。

据悉,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项目秉持人文交流理念,紧紧抓住意识培育、课程建设、学术创新、实习实训、教师发展5个关键环节,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开创“讲座-课程-实训-学术-输送”的全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项目已惠及300余所高校师生45万余人,成功帮助1200余名学生赴相关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跨国企业等220余家单位实习,为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