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好心作怪国语,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