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谦:“哲学(philosophy)”一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意为“爱智慧”,是智者探讨世界与人类社会那些根本性的概念、原理和价值的精神活动。中国古代虽没有“哲学”这一词汇,但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学说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活动。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哲学,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哲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哲学在哲学领域占有垄断地位。近几十年,情况有很大改观。在国外大学研究和教授中国哲学时,从前只能依托于“东亚系”“中国研究”等项目沙西米,现在则较为普遍地被纳入哲学系。同样,非洲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哲学等非西方哲学也逐渐在世界哲学版图中拥有了应得的地位。只有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哲学都得到充分呈现,我们才能谈论真正的“世界哲学”。
中道思维指中国哲学以“允执厥中”“执两用中”为思维方法,以“致中和”为致思取向,以“中道”为大本、常道,避免固执与偏激,容纳多元与差异,不争辩绝对的是与非,把致思的重点放在探究当下的、恰到好处的“中”和无过不及的“度”上,在矛盾和不确定中寻求相对的平衡与和谐。“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情况和条件的变化随时得“中”。
面对这种情况,非西方哲学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各民族文化精神都有其特点和长处,都可以对人类理性和精神活动作出贡献。其次,要有大胆创新精神,西方哲学只是“一种”哲学,并非“唯一”哲学,其范式只是人为设定的框架,不是先验的、永恒的、不可突破的。非西方哲学可以发掘本民族的哲学资源进行创新,提出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话语体系。
徐克谦:从中国哲学的观念来看,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亦如此。在过往,西方文化中的某些精神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有其历史使命,但其某些缺陷和内在矛盾沙西米,也会导致走向衰落,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同西方哲学基于单线进化论所设想出的“历史的终结”不同,我们认为历史没有终点,只会在盛衰兴替中循环反复,不断前行。
徐克谦: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关于非洲哲学的研究异军突起,取得长足发展。在非洲之外,不少大学哲学系开设了非洲哲学课程。在中国,部分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也开展了哲学相关研究,但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之间的对话交流目前还比较有限。实际上,非洲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不少共同话语,非洲哲学也和中国哲学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重任。
非洲哲学与中国哲学在对于“存在”的理解、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识、思维模式和逻辑方法及一些政治哲学等话题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的思考。曾有学者将非洲哲学的“乌班图”观念与儒家的仁学进行比较。这种中国哲学和非洲哲学或其他非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和对话,能够突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为哲学研究范式带来其他可能。
徐克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先秦哲学、早期儒家、庄子、孟子、中西思想传统比较等。先后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1项。已出版有专著、译著、个人论文集、古籍整理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20多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