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20万套的“贝壳”想当“一哥”,长租公寓头部玩家靠什么盈利?为体现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象、理论与方法的多个侧面,主动开展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中外学者共同撰写了“跨文化中国学丛书”。这套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民俗文化研究”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丝路跨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的成果。在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跨文化中国学丛书”中的陈方正《毁灭与新生——现代化比较研究》、王一川《心性现实主义论稿》、陈越光《见证真诚——公益思想与实践的跨文化建构》、程正民《小说的诗性世界——跨文化中俄小说研究》和巴得胜著、董晓萍译《跨文化研究新模式——中国现代化之路》五部新书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宁教授在线上致辞中说,“如何从汉语语言文字的事实出发,又能吸收国外研究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前沿成果?”经过与乐黛云先生的讨论,她认识到“我们具有了多文化共存的视野,在传统文字训诂学的转型和创新的实践中,在维护汉语特点的前提下终极三国1,通过跨文化之桥,深入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
作为丛书主编之一,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文化书院40年的发展史,“跨文化”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都是由中国文化书院的前辈汤一介、乐黛云、梁从诫、庞朴等人率先提出和倡导的。他们始终立足于往前走的中国文化本位。在此基础上,“跨文化中国学丛书”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和认知都是以最大包容和最高统一为文化指向的,它背后有着深深的理性关切,即如何发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的共通性。
丛书主编之一、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在视频发言中指出,中国的跨文化学自1995年创立以来,经历了初期、成熟期、跨文化新学科的诞生、跨文化中国学凸显这四期。她还提出11个标志性事件,包括1995年汤一介和乐黛云教授开启中法跨文化对话、2016年跨文化学新学科发生地落地中国——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创立等,最后她强调“跨文化中国学丛书”的出版象征跨文化新学科在中国的长足发展,堪称第11个标志性事件。